3月26日晚,人文学院张富林博士在我校平原路校区实验组团楼125教室为同学们解读《三国演义》三大战役,众多学子前来聆听张博士的畅谈。
讲座伊始,张博士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的发起人、迎战人,进退路线图等方面作了简短的介绍。紧接着,张富林博士提到三大战役目的不同。在官渡之战中,袁绍维护大义,称雄霸主,而曹操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在赤壁之战中,曹操仍然秉承官渡之战的思想,心怀扫平江南,统一全国的志向,而应战人孙权、刘备的目的则是侧重于救亡图存,保全自我。《三国演义》第一回合中,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就此结拜下的感情为夷陵之战奠定了感情基调。在夷陵之战中,刘备之所以发起战争便是要为死去的关羽报仇雪恨,因此这一战役又被称为“复仇之战”。然而,复仇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也屡遭诸葛亮、赵云的百般阻挠,但奈何于兄弟情深。
层层递进,张博士对三大战役的共同点进行总结。他从三大战役兵力的投入总结第一个共同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第二点,主帅指挥上的相似性。胜方主帅,不仅在作战前思想重视,从谏如流,而且在作战中,方法得当,部署周密。反之,败方主帅则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导致闭目塞听,在决策上轻率,方法上失当。第三点亦是致胜的关键:火攻。官渡火烧乌巢,赤壁火烧赤壁,夷陵火烧连营。最后,张博士强调,三大战役之间是前后关联,浑然成章。如果将官渡之战作为前因,那么赤壁之战就是中枢,夷陵之战便是后果。
本次讲座,张博士通过精美绝伦的解读,使同学们对《三国演义》三大战役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不仅是感慨于桃园三结义的兄弟情义,更是佩服主帅们的胸怀大志,足智多谋。此次讲座效果良好。
(人文学院:吴莉娅/文 王晓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