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历史与社会学院 
 
 首页  学院概况  专业设置  师资队伍  教学工作  专业认证  学术科研  应天书院  文化季刊  党建工作  学生工作  招生就业  校友工作  学院音像  在线咨询 
 
首页: 首页>>教学工作>>中学历史教师教育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实习实践>>说课稿>>正文
 
说课稿
 教务管理 
 教学改革 
 中学历史教师教育课程群虚拟教研室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2022-11-03 20:25     (点击: )
[文章下载] [字号: ]

中学历史工作坊

坊员:郭玉章(历史学19-1 指导老师:李娜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是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第19课,承上启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复杂的时期,本课主要学习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突出了政权分立状态中北方民族的交融,又蕴含了渐趋统一的态势。

(二)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

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如下: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依据课标,本课教材安排了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三个子目的内容。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时序性,又体现了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较高的导向作用。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淝水之战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分析相关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依据:孝文帝改革从政治、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是本课的重点核心内容。

2.难点:理解民族大交融的方式。

依据:理解民族交融含义,但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积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些手段帮助理解。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刚接触历史,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阶段。历史学习基本技能掌握不熟练。

(二)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情境创设,实践探索、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法、观察法等。

(三)学法

我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为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我习惯于在备课前做好学情调查。这课的调查让我明确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存在的疑惑。根据调查结果,我将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导”师:引导学生明确重点、指导历史探究方法、培养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教学

导入

出示地图和《敕勒川》诗歌,提问:“相信大家小时候都学过《敕勒川》,那同学们通过观察地图中的红点和诗歌,知道是讲哪个少数民族吗?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哪个朝代?他们是怎样巩固政权的?改革措施有哪些?在改革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阻力?又是怎样冲破这些阻力的?当时黄河流域有许多民族,他们长期生活在一起,相互影响。你想知道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吗?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新课学习《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提问的形式,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样的方法既省时又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知识点一:淝水之战

对于这一子目,我会采用讲授法进行讲课。

我会结合“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讲解淝水之战的过程。在讲解完过程之后,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找出淝水之战的最终结果: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混战。

知识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迁都洛阳

(1)原因

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两则材料:《魏书》中的史料,与平城、洛阳对比表格。规定时间要求学生思考回答。

在规定的时间到后,我会同学进行发言,并给予学生以鼓励性评价,最后结合学生的回答,由我进行总结:平城自然条件比较寒冷干旱,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偏北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而洛阳是表现中国文化传统优越性的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史料,能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而且通过小组讨论,能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2)意义

这一环节,我会指导学生看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中心意思: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后,洛阳经济得到恢复发展;洛阳的人口增长迅速;减小了改革阻力。

【设计意图】新课标当中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所以通过结合课本进行归纳,能够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

2.改革措施:

首先,我会提问学生:孝文帝都做了哪些改革?学生会回答我主要有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学汉礼等。

为了加深学生的深入理解和记忆,(1)我会展示一段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改;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仍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诫!”引导学生回答:断北语、说汉话。

其次,结合其他材料、图片,再安排动脑筋的环节:(1)让学生想一想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这是为什么?学生思考过后,组织学生以抢答的方式回答,这是由于孝文帝推崇汉族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2)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这是为什么?学生思考过后,组织学生以抢答的方式回答,这是由于孝文帝允许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孝文帝为什么进行改革?学生思考并回答后,我会进行补充说明北方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学习,逐渐融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紧接着,我会安排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讨论: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实施这样的汉化政策?为什么不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国北方?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学生讨论完后我再进行总结:其一,孝文帝从小受汉族文化的熏陶,热衷于中原文化;其二,孝文帝吸取前秦皇帝苻坚一味使用武力而最终失败的教训,深知鲜卑族若要在此立足生根,就必须适应汉族人的文化;其三,汉族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各方面都比游牧文化有更高的使用价值,故游牧民族向汉文化学习与融合是必然的。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材料和表格,能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和读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识孝文帝改革的各项措施,加之教师适当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3.改革的作用

我会安排学生自主发言,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并提醒学生可以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之后请学生进行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南北方的统一。

【设计意图】这一知识点相对而言比较简单,通过学生的交流就能总结得出,而且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可以增添课堂的趣味性,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改革作用的理解。

知识点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多媒体上展示出土文物图片,比如北魏陶俑、农具等。接着,我再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比如胡床、椅子、方凳等。

学生看完之后,得出结论:北方各族人民学习汉人先进的畜牧、农耕技术,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密切。同时,西北各民族的乐器、歌舞也深受汉人喜爱。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在逐渐减少,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设计意图】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能产生极高的参与性,真正做到让学生融入到我的课堂当中来,让整个课堂更加丰富。

(三)小结与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方式来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我会让学生查找与孝文帝改革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影视资料,写一篇《我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小论文,下节课分享讨论。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能让学生感受到孝文帝改革的所带来的历史意义,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认识。

四、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以直观、简洁为原则,以下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前秦↔东晋

二、孝文帝改革

1.迁都洛阳

2.汉化措施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定义、表现、影响)

打印    收藏
上一条:《抗美援朝》说课稿
已是尾条
关闭窗口
 
学院概况 | 机构设置 | 教学管理 | 科学研究 | 招生就业 | 人才招聘 | 创新创业 | 合作交流 | 国学文化促进会

版权所有商丘师范学院地址:河南省商丘市平原中路55号邮编:476000

招生电话:0370-3057992/3057995/3057997 豫ICP备050044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