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2月16日晚7点,人文学院在平原路校区文史楼219教室举办以“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为题的纪念余光中先生的讲座,人文学院院长李可亭莅临此次讲座,人文学院秘书和历史(国学方向)专业的全体学生前来聆听。
讲座伊始,刘同般教授讲述了自己在此次讲座前的做的工作准备和讲座背景。首先刘教授介绍了余光中先生的生平经历与文学成就,让大家对余光中先生进行整体了解。接着刘教授重点讲了余光中创作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情结渊源,余光中先生的文学创作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但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情结有关,随后刘教授与大家分享了几首余光中先生的诗歌,带领大家听了诗歌《白玉苦瓜》的朗诵,同学们听后,无一不为余老先生的才华所折服。
紧接着刘教授向大家讲解了余光中创作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情结体现,主要体现在恋土情结、恋家情结、恋旧情结、恋故情结,这让我们看到了余老先生对中国大陆母亲的热爱,看到了一个老人对传统文化和世俗情感的执着,刘教授亲自朗诵了余光中先生的诗歌《当我死时》,体味诗人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随后刘教授告诉大家,虽然其他学者对余光中先生的文学作品有质疑,但历史自有公断。最后,刘教授用余先生的名言“仓颉的灵魂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为题讲了几句话以寄哀思。
这次讲座让同学们对余光中老先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同学们也在刘教授幽默的语言中感怀余光中老先生的诗文魅力,为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也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对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其诗作如《乡愁》、《乡愁四韵》,散文如《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