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5日至16日,由中国艺术学会主办、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中州学刊》杂志社协办的“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学术研讨会在新乡市举行。来自全国50多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所的8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人文学院刘同般教授和李雪峰副教授应邀参加了会议。
中国艺术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色音在主题发言中,以“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以内蒙古乌兰牧骑为例”,介绍了乌兰牧骑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并完成从传统到现代成功转型的案例。60多年来,经过乌兰牧骑对蒙古族民间艺术的不断吸收、加工创新,使得蒙古族民间艺术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时代要求、服务当代人们生活。色音认为:今后乌兰牧骑在节目编排上应对内蒙古自治区的民间艺术资源继续不断地进行挖掘、整理、开拓和创新。以新的形式传承弘扬民间艺术,比如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用于传统文化的再现形式。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郑土有以“从文化发展观看非遗保护与利用的观念问题”,回顾了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发展的历程,并反思了保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尤其他提出的非遗保护本真性与动态性困境的问题引发与会专家学者的共鸣。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李祥林则以“中国两河流域及文化多元融合”为题,分享了自己在实践调研中发现的传统文化保护中传承人的有关问题,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丁永祥以“传统文化的当代利用”为题,介绍了近年来在“非遗”进校园和农村“非遗”保护方面的工作。
刘同般教授和李雪峰副教授分别向大会提交了学术论文《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保护与转化研究》,参与了小组讨论,与其他专家就儒学、诗学、非遗学等领域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这一问题进行了积极探讨、反思。参加此次会议,收获颇丰,开拓了学术视野,增加了对传统文化保护的热情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