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历史与社会学院 
 
 首页  学院概况  专业设置  师资队伍  教学工作  专业认证  学术科研  应天书院  文化季刊  党建工作  学生工作  招生就业  校友工作  学院音像  在线咨询 
 
首页: 首页>>应天书院>>书院工作>>正文
 
书院工作
 书院工作 
 应天周末讲坛 
 应天书院讲坛 
 应天教育讲坛 
 
千年书院 余韵悠长 ——从应天书院到商丘师院
2021-06-16 09:48     (点击: )
[文章下载] [字号: ]

每当黄昏时分,轻游漫步在豫东这座古城墙下的青砖路上,斑驳的城墙,湛清的湖水,还有隐约于远处树杪间的一抹斜阳,总不禁会唤起思古之幽情:无论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神话,还是先皇燧人钻木取火的传说,无不昭示着豫东平原这块黄河文明腹地的神奇和魅力。从宋襄公跻身春秋五霸,到西汉梁国的强盛敌国,从张巡、许远的血战睢阳,到北宋立国后的陪都南京,千年来的风雨沧桑,印证了商丘这块古老热土的不朽文明。且不说至圣先师孔子还乡祭祖,平民圣人墨子止楚攻宋,汪洋恣肆的庄周笑看人生,才思敏捷的江淹梦笔生花,单就那李白杜甫的梁园吟唱,范仲淹应天书院的朗朗书声,风流才子侯方域的壮悔歌吟,中原名儒汤斌的理学玄思,也足以光耀广宇,流芳千古了。

文化是历史传承的载体,一千年前,当宋真宗发出恩赐应天府书院诏书的时候,身居深宫的赵恒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他的这一举动,给陪都和整个天下所带来的荣耀与影响。五代战乱的伤痕正是在这一举措中渐渐抚平,开始恢复了原有的生气,血雨腥风中飘摇的文化又重新接续上了绵延香火。北宋的龙兴之地---应天府,在皇恩浩荡中,踏上了文化率先复兴的道路,矗立于府城的应天府书院理所应当地充当了陪都南京文化发展的前锋。

应天府书院溯其源流当兴起于五代时期的后晋,是商丘虞城人杨悫创办的私学,主旨在于聚徒授学,振兴教育。杨悫死后,由他的门人戚同文薪火相传。戚同文历经五代入宋,一生淡泊,不慕名位,立志教育,继续办学,深受当时宋州将军赵直的称赞,并得到大力支持。由于戚同文学问渊博,执教有方,使得私学声望雀起,四方学子负笈茹辛,“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皆归之”。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州人曹诚,“以金三百万”,在府城中戚同文私学旧舍建成书院,“前庙后堂,旁列斋舍,凡百余区”,“聚书数千卷”,邀请戚同文之孙戚顺宾主持书院。戚顺宾继承祖业,办学勤勉,“制为学规,课试讲肄,莫不有法”,使得书院声名远播。由于当时书院没有刻板的教条束缚,并且学舍完善,藏书宏富,吸引了四方才俊前来就学,一时弟子众多,人才济济,文人学士无不羡慕。

公元1006年,宋真宗因追念太祖龙兴宋州,应天顺时,将宋州擢升为应天府,1009年曹诚将学舍入官,受到真宗嘉许,下旨将曹诚所办书院赐名为应天府书院,使得该书院成为北宋初期全国四大书院之一(与之齐名的还有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1028年春,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晏殊由宣州知州改知应天府,给应天府的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晏殊到任后,立即着手发展应天府的教育事业,他早已闻知范仲淹大名,当时正值范仲淹丁母忧退居睢阳(即商丘),遂邀请范仲淹入应天书院掌学主教。此前范仲淹曾于1011年入应天书院读书,到1015年举进士离开此地,前后共居住五年,在应天书院发奋苦读,所以对应天书院具有很深的感情,因而爽快答应了晏殊的邀请,入书院授徒讲学,“日于府学之中观书肄业,敦劝徒众,讲习艺文,不出户庭”。由于范仲淹“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俭以身先之。由是四方从学者辐辏其后,以文学有声明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范仲淹在应天书院讲学前后将近两年时间,对应天书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到哲宗朝时,大文学家曾巩幼弟曾肇知应天府,此时的陪都南京官员上任罢免,往来频繁,但曾肇仍“大兴学校,……养成人才为多”,应天书院仍在继续发展之中。根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的应天书院仅给应天府培养的人才,《宋史》中有记录的进士有30人,有传记的名人达38人,其中代表性的有官至参知政事的范仲淹,天下奇才张方平,名臣兼学者的赵概,教育家戚纶和王砺、王洙父子,文学家王尧臣等一大批名臣文士。

1126年起的靖康之变,蒙古灭金,铁骑践踏中原,应天府未能免于兵燹之灾,昔日繁华的陪都受尽蹂躏,教育遂废,直到明代中后期才有了转机。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巡按御史蔡靉,将嘉靖初知州王侑建的社学,改为“应天书院”,才有恢复振兴之意。万历二十九年,郑三俊为归德府(即商丘)知府,继承范仲淹的治学兴学精神,建成范文正公讲院,“择九邑之俊髦者,养而课之”,公事之余,亲自执书讲学,培养了许多封建社会杰出的人才,如官至户部尚书的侯恂、南京国子监祭酒侯恪、户部侍郎兼兵部侍郎叶廷桂、大学士宋权等。关于郑三俊上乘范仲淹在应天授教的情况,清初商丘文人高玢在《金吾公传》中明确记载到:“归(即归德府)在北宋,即南京,应天留守尹晏元献公殊,会延范文正公仲淹来主邦教,辟设书院,讲学其中,历朝最著。金元以来,鞠为茂草。明神宗朝,郑公三俊出守是邦,重而新之,自悬绛帐,搜集英俊,每日公余,亲诣教授。文教大兴。归之名公巨卿踵接其间。”

入清以后,顺治八年,燕山王某镇守归德,开始恢复范文正公讲院,康熙十三年,知府闵子奇又进行复修。康熙二十年,知县赵申桥将义学扩建,题名为“应天书院”。范文正公讲院、应天书院之名一直沿用到清朝中期。

1905年,随着变法维新风气的兴起,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在应天书院、范文正公讲院的基础上,建立了归德府中学堂,书院之名遂废。

应天书院作为北宋时期重要的书院之一,它的贡献不仅仅是为商丘这块土地提供了文化教育滋养,更在于它为天下书院所树立的楷模和榜样的力量。随着北宋四大书院的建立,到南宋时,书院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兴起于唐末五代间的书院,发展于两宋,在明清时期得到了普及,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极其深远。千年书院,给后世教育遗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首先,书院重视道德教育,培育经世致用之才。

书院教育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从知识学习到品德修养、言语举止都有具体要求。书院山长多为一方名士大儒,无论是知识传授还是德性品行,都对学生影响较大。应天书院以及之后的历代书院可以说是个大熔炉,培养了不少学富五车、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和经世致用之才。当然,书院德育教育中体现的是封建伦理道德观念,这是应该抛弃的。但它所蕴含的理性思考中的许多问题仍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其次,书院倡导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由于书院是介于私学和官学之间的一种特别的教育形式,所以它的教学制度相对受到官方束缚较少,在教学中大多沿着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道路发展。书院的创建者或主持人,一般都是有名望的学者,又多担当书院的主讲,这是书院的传统,应天书院的主教范仲淹即是显例。为了相互砥砺,切磋学问,书院还建立了“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登坛讲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

再次,书院教学实行“门户开放”的办法。

书院十分注重延请名师来书院“升讲”,应天书院即是如此做法。像书院早期的戚同文,就是北宋著名教育家;进士王洙博学多才,在应天书院任说书达八年之久;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也在应天书院主教将近两年。明代的郑三俊,清代的徐邻唐、田兰芳、高玢等都是经传百家、无不综贯的名师大儒,他们都曾在应天书院传道授业。此外,书院听讲者也不受地域和学派的限制。一个书院有著名的学者在讲学,其他书院的师生或远地慕名而来的学子,都可以听讲、求教,而且受到热情欢迎,从而打破了关门教学的风气,有利于学术交流。

第四,书院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书院教育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余秋雨先生在论及书院教育时说:“书院采取比较自由的教学方法,一般由山长本人或其他教师十天半月讲一次课,其他时间以自学为主,在自学中有什么问题可以向教师询问,或者学生间互相讨论。这样乍一看以为容易放任自流,实际上有明确的学规,课程安排清晰有序,每月有几次严格的考核。此外,学生还必须把自己每日读书的情况记录在‘功课程簿’上,由山长定期亲自抽查。”

在强调学生自修的同时,书院也强调要教会学生善于读书,注意学习方法的引导,这在不同的学规中都有着详略不同的说明。南宋时期为书院教育做出巨大贡献的朱熹曾说:“指引者,师之功也。”他亲自制订的《白鹿洞书院教条》成为后世书院学规的典范。

千年书院洗尽铅华,已经尘封在经年的往事中。悠悠岁月,送走的是书院的灰墙蓝瓦,遗留下的是不朽的理念和精神。1911年辛亥首义,中国封建制度寿终正寝,新式教育随之诞生。民国元年,归德府中学堂遂改称归德府官立中学校,民国二年改称河南省立商丘中学校,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学教育阶段。

当历史的车辙划过20世纪上半叶动荡的岁月,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商丘这片热土又在人民建设的热潮中沸腾起来,迎来了崭新的曙色。随着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商丘的教育事业也日新月异地展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1953年省立商丘中学高中部单独建制为河南省立商丘第一高级中学,1971年商丘一高与商丘地区教师进修班合并成立商丘师范学校,1977年商丘师范学校附设商丘师范大专班,开始招收普通专科生,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商丘师范大专班的基础上,商丘师范专科学校正式成立,勤奋朴实的商丘师专人开始了为理想而奋斗的历史。他们秉承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努力拼搏,勇于进取,使商丘师专这所商丘唯一的高等学府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绽开了娇艳的花蕾。公元2000年,当新千年钟声响起的时候,商丘的高等教育又迎来了新世纪的纯真祝福,在商丘师专和商丘教育学院合并的基础上,经教育部批准,组建了商丘师范学院,标志着商丘大学本科教育的诞生。

升本几年来,商丘师范学院的领导班子肩负历史所赋予的光荣使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命线的观念,自觉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按照“常规工作是基础,教学改革是核心,学科建设是龙头,课程建设是重点”的思路,带领全校1300名教职员工团结奋进,顽强拼搏,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高层次人才兴校,高质量教学立校,高水平科研强校,高效率管理治校,高品位文化建校的理念;认真践履传承文明、创造知识、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现代大学使命, 扎实推进学校的各项改革,形成了具有比较鲜明特色的办学理念,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首先,明确确立主体性教学理念,建立了教与学平分秋色的教育模式。

学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两个根本问题,多次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逐步形成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现代大学发展观,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的现代大学人才观,以教育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的现代大学质量观。尤其是近三年来,学校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弘扬应天书院注重自学的优良传统,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主体性教育理念,以推进学分制为突破口,强力推进以压缩总课时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努力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形成了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重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教与学平分天下为特色的主体性教育模式。

其次,围绕学科建设,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升本以来,学校根据学科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本着“整合资源、突出优势、梯次发展、整体推进”的思路,健全组织,加强领导,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汇集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集中优势力量,实现重点突破,初步建立起了层次清晰、责权明确的学科管理体制。同时,全面推进以“稳定、培养、引进、借智”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工程,开展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工作,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教师管理机制、长效的教师培养机制、有力的人才引进机制和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初步形成了一支业务过硬、素质良好、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再次,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学校以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在学生思想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社团组织、学生会和教师、专兼职政工干部在学生思想工作中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努力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加大科研工作支持力度,科研水平日益提高。

为实现科研强校战略,学校大力倡导学术至上理念,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加大对高层次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科研工作成绩显著。与此同时,学校还鼓励和支持由科研骨干参加的跨部门、跨学科的创新团队,突出重点,联合公关,以人才争项目、以项目育人才,基本实现了优势学科、团队建设、项目攻关、人才培养一体化的建设发展格局。

第五,积极探索专业技术职务推荐评审工作的改革,有力促进了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

职称评审工作是目前高校的热点和难点之一,为使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推荐工作更趋科学、合理、公正,商丘师范学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改革,走出了一条以量化积分为基础的实名制投票推荐的路子,较好地避免了推荐工作中的人为因素和主观随意性,把学历、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量化,对扭转教风、学风,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都起了积极作用,为以后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推荐工作更规范、程序更合理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地推动了良好校风和学风的形成。

第六,加大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推动学校快速高效发展。

学校以升本为契机,牢固树立现代大学理念,努力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大服务功能,强化协调机制,切实推进行政权力下放和管理重心下移,做到抓大放小,把具体事务的管理下放到基层单位,逐步形成和完善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学校的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高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升本几年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商丘师院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学校规模不断壮大,整体质量极大提升,社会声望不断加强。目前商丘师范学院拥有全日制在校生已达16101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3270余人。学校设有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信息工程、化学、生物科学、测绘工程、音乐学、美术学、教育学等46个本科专业、18个专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农学等九个一级学科门类。学校图书馆藏书164万多册,中外期刊资料4200余种,采编、流通、查询、检索等实行了微机管理。现有各类基础教学实验室144个,并建有多媒体教室、演播室、语言实验室、视听室、电子阅览室、图书计算机管理系统和计算机校园网络。

学校把师资队伍作为建设和发展的重点,进一步加快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努力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整体素质,逐渐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整体优化的师资队伍。目前,专任教师924人,其中教授78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39人,博士研究生112人,硕士研究生302人;教师中有10人被评为国家级先进教师,22人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14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教师奖,9人入选国家和省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百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河南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2人为商丘市拔尖人才。学校还聘请了美国波士顿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生物遗传学家丁玉澄,当代著名作家、青年楷模张海迪等30余人为客座教授。长期聘有外籍教师授课,与英国肯星顿商学院建立了长期的办学合作关系,并有俄罗斯、蒙古、加纳、坦桑尼亚、尼日利亚等国留学生在校学习。

学校遵循“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先导”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以科研促教学的办学意识,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成果日益丰硕。2004年以来,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50余篇,其中在国际学术刊物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1049篇,被SCI、EI期刊收录63篇,文艺作品获奖或发表267件。主编、副主编和参编出版学术专著与教材222部。在争取项目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目前已争取到国际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64项;厅局级项目244项。共获各级各类科研奖励566项,其中省部级奖励28项,厅局级奖励539项。获国家专利局发明专利8项。

为进一步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发展,全面提升商丘师范学院的竞争实力,学校对未来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提出了“在2010年前后,争取把我院建设成为立足商丘,面向河南,辐射全国,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办学特色比较明显的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教学型综合性大学”的奋斗目标,并制定了《商丘师范学院战略发展规划》。

千年等一回。从1009年宋真宗御赐匾额的应天书院,到2008年奋进发展中的商丘师院,时空横跨了整整一千年。是历史的轮回?还是凤凰的涅槃?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天时人事日相催。如今的商丘师院人,在新一届党委行政的领导下,正以奋发的意气,昂扬的姿态,紧紧抓住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一契机,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努力拼搏,为商丘师院的明天,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做出自己的贡献!

(原载2008年4月20日《光明日报》)


打印    收藏
上一条:淮海经济区高校书院制卓越人才培养共同体召开第一次会议
已是尾条
关闭窗口
 
学院概况 | 机构设置 | 教学管理 | 科学研究 | 招生就业 | 人才招聘 | 创新创业 | 合作交流 | 国学文化促进会

版权所有商丘师范学院地址:河南省商丘市平原中路55号邮编:476000

招生电话:0370-3057992/3057995/3057997 豫ICP备05004423号